誰說賭博能減壓? 債台高築生活更苦

2014年7月7日

“賭博”不但無助解決問題,反倒令人泥足深陷,債台高築……黃女士(化名)因長期照顧患有多動症及智障的幼子,深感壓力,為求一時之快,在嗜賭朋友的慫恿下,踏足賭場耍樂,更從此染上賭癮,欠下賭債。最後婚姻觸礁,夫妻異離。她曾萌生自殺念頭,幸得姐姐和長子鼓勵,向社會工作局尋求經濟援助及問題賭博輔導服務,以解決生活困難,擺脫嗜賭惡習,重建新生。

 

好動兒惹冷嘲熱諷

 

育有兩子的黃女士,小兒子淘氣好動,年過三歲仍未懂說話,令她憂心不已,後經評估確定為多動症及智力障礙。在這沉重打擊下,黃女士須加倍付出時間和精力,悉心照顧小兒子。然而其子的多動行為日趨嚴重,在家破壞家電和物品,又誤吞玩具;外出則亂闖馬路、滋擾途人、搗亂超市。為此,惹來旁人冷嘲熱諷,指責她“教子無方”,令她羞愧且無奈。小兒子日漸長大,每當他心情欠佳時,更會無意地傷及母親。

 

不堪壓力群嗜賭友

 

面對多重壓力,又得不到丈夫的支持和協助,四年前,黃女士在身邊一群嗜賭朋友慫恿下,到賭場耍樂解憂。想不到贏了一千多元,帶著兒子購物,竟產生一種莫名的滿足感,令她誤以為金錢可掃走一切煩惱,從此種下了賭博的禍根。

 

賭博成癮丈夫離棄

 

有了贏錢的經驗,黃女士開始對賭博產生強烈的心癮。每天待兒子上學後,便流連賭場“博殺”。但卻連場敗北,買菜錢、生活費均全部輸光。為了“回本”,她四處向親友借錢,導致債台高築,欠款高達四萬多元。起初她還試圖隱瞞賭博行為,但最終被丈夫發現,並以此向她提出離婚。

 

家人勸勉社局助戒

 

賭博不但沒有為黃女士解憂,反令她泥足深陷,無法自拔。正當她萌生自殺念頭時,長子對她說:“人誰無過,知錯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黃女士形容那刻恍然大悟,於是下決心戒除賭癮。為了不讓兒子失望,她重新振作,肩負起照顧家庭和教養兩個兒子的責任,期望為他們樹立榜樣。但離婚導致家庭失去經濟支柱,為解燃眉之急,她向社會工作局申請經濟援助。社工綜合評估她的家庭及所面對的問題,並就其賭博問題轉介至社工局轄下的志毅軒,尋求輔導服務。經過社工輔導及長子和親友的鼓勵,黃女士終於明白以賭博作為減壓的手段是錯誤的。她逐漸從賭博的陰霾中找到出路,遠離嗜賭朋友,同時勸喻他人戒賭。

 

擺脫賭癮自我隔離

 

為了充實生活,她還經常參與特殊奧運會舉辦的義工活動,服務有需要的智障兒童,與同路人分享心得,發揮助人自助的精神。黃女士坦言,成功戒賭並非易事,過去曾有想過再次參賭,幸得姐姐的關心和支持,最終打消了“翻賭”的念頭。經過一年多以來的自我克制,終於擺脫了賭癮,同時應長子的建議,參與了博彩監察協調局的“自我隔離”措施,自願禁入賭場。黃女士表明:“有信心堅持不參賭,努力向前行!”。

 

世上沒有不勞而獲

 

志毅軒社工表示,病態賭博者有不同的心態,最常見是不勞而獲,自以為能計算結果、控制結果、戰勝賭場,誤以為贏錢代表成功,獲得家人的尊敬和讚許,從而出現了各種偏差行為。鑑於澳門地方狹小,賭場林立且廿四小時營業,容易令人沉迷賭博。為了協助賭博者戒除賭癮,首要讓他們解開對賭博的迷思,認清賭博的禍害,不但無助改善生活,且會引伸更嚴重的問題。因此,除了賭博者要有戒賭的決心外,他們更需要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鼓勵。若賭博者不願求助,家人亦可主動接觸輔導機構,從中學習各種技巧去助賭博者戒掉惡習,減低賭博影響家庭。

 

當局宣負責任博彩

 

社工局志毅軒問題賭博輔導服務,於2005年設立,服務對象是受賭博困擾的居民及其家人。此外,還會展開有關問題賭博的社區教育與宣傳工作。成立至今,志毅軒共收到683宗求助個案,輔導次數逾2600次,其中九成是賭博者求助,熱線求助錄得近3800宗。

 

2009年起,社工局聯同博彩監察協調局、澳門大學博彩研究所定期舉辦“負責任博彩推廣系列活動”,邀請相關民間社會服務機構參與。透過每年不同主題活動提升居民對問題賭博的認知,同時向社會各階層人士灌輸負責任博彩概念。此外,推動博企履行社會責任,例如在賭場當眼處放置問題賭博單張、海報、小冊子及自我隔離申請表等,供有需要人士獲取適當的戒賭支援。根據澳門大學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,居民對“負責任博彩”認知度由2009年活動推廣前的百分之十六點二,提升至2013年百分之六十點五,反映本澳居民對負責任博彩的認知度不斷提高。

 

將培訓博彩員防賭

 

展望未來,當局爭取在今年第四季,為賭場管理層人員及負責任博彩前線人員開辦培訓課程,加深他們認識負責任博彩和問題賭博,從而帶動博企做好負責任博彩工作。此外,亦會聯同民間機構開展對博彩前線人員的職前及在職培訓,進一步加強預防沉迷賭博的工作。
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