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刀切趕客未必贏掌聲

2014年6月2日

○三年非典後港澳經濟低迷,中央政府適時開放自由行,成為救活港澳的靈丹妙藥。當時的一番好意,沒料到變成今天一些人口中的“糖衣毒藥”,誘發不少社會矛盾。面對內地自由行旅客增長,港澳兩地政府各自開展研究,嘗試平衡民生社情與旅遊業。

 

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提出內地自由行旅客減少兩成的討論,探討香港最大經濟損失承受能力。雖然祇屬討論階段,未獲社會掌聲,先換來零售業界反對,認為相關討論會帶給內地客“不受歡迎”的訊號,對開放型經濟體有害無益。無論香港還是澳門,內地自由行旅客對經濟貢獻有目共睹,內地客豪氣購物,零售業無疑是自由行政策的最大受惠者,反對削減自由行可以理解。

 

而澳門,自由行政策更支撐了全球數一數二的博彩業。倘香港決定減自由行,預期以港零售業者“計到盡”的營商習慣,未削減自由行,已醞釀凍薪、甚至減薪計劃,經濟民生都會受損,又會衍生新矛盾。削減自由行恐怕不是緩解社會矛盾的理想方法。

 

澳門比香港有先見之明的,是一直沒有實行一簽多行,自由行增長速度不及香港。但以本澳面積、人口密度、物業市場分析,接待能力、居民生活質量、營商環境壓力不比香港低。與其仿效香港探討削減自由行,不如更好地思考如何將自由行效益平均分配,讓居民合理分享經濟發展成果,而非單方面把自由行增長轉化為新的生活壓逼。即使自由行旅客最終如願減少,居民滿意度亦不一定上升,解決矛盾不能以製造新矛盾的方式達至。

 

隨着珠三角道路交通網絡完善,赴港澳旅遊時間進一步縮短,內地與港澳之間的人員流動將會增加。即使今天削減自由行,換來短期喘息空間,長遠仍會保持增長。

 

自由行政策為港澳帶來的問題始終存在,影響浮現祇是時間問題。政策何去何從,最終需要社會內部尋求最大共識。凝聚共識前,一刀切減少自由行未必可贏得支持,因此在謀得最大共識前,除了控制總量規模急速增長,應提升旅客質量、完善分流機制及增加管理措施,提升社會整體接待能力。就社會對自由行政策的觀感變化,將會發現任何單一旅客增長政策最終會遇到問題及挑戰,因此需要及早作出應對措施,以科學縱觀的思維制定多元化發展政策,避免單一政策變動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較大衝擊。春耕

1